螟 俗称旋心虫、钻心虫。成虫属鳞翅目夜蛾科,是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。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,以深丘区和山区危害较重,春播玉米重于夏播玉米。幼虫蛀食玉米幼苗茎秆,造成枯心和整株死亡。大螟为杂食性害虫,除危害玉米外,还危害水稻、甘蔗、高梁等禾本科作物。
形态特征 成虫,体长12-15毫米,翅展27-30毫米,头胸部灰黄色,腹部浅褐色;前翅近长方形,淡灰褐色,近外缘色较深,从翅基到外缘有一条褐色条纹,后翅白色,近外缘稍带淡褐色,雄虫体较小,触角栉齿状;雌虫体较大,触角丝状。卵扁球形,顶部稍凹,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;初产时乳白色,后变淡黄色,孵化前变灰褐色;卵在玉米植株叶鞘内侧排成2~3行,或者散产。幼虫体长老熟幼虫体为30毫米,体较粗壮,头红褐色或暗褐色,腹部背面带紫红色;腹足发达,趾钩17-21个,在内侧纵排成眉状半环,体节上着生疣状突起,其上着生短毛,幼虫五至七龄表现为三龄前前胸背面鲜黄,三龄后为鲜红色。蛹:雄者长13~15毫米,雌者长15~18毫米,左右翅芽近端部有一段互相接合;初化蛹时淡黄色,后变成黄褐色,背面色较深;头胸有白粉状分泌物,第2~7腹节除后缘附近外,其他均有黑褐色圆形小刻点;臂刺明显,黑色,其背面和腹面各有两个小形角质突起。
生活习性和危害情况 在四川省一年发生2~4代,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,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。以老熟幼虫在寄生残体或近地面的土壤中越冬,次年春天化蛹,20天左右羽化。成虫白天潜伏,傍晚开始活动,趋沅性较弱,寿命5天左右。雌蛾交尾后2~3天开始产卵,3~5天达高峰期,喜在玉米苗上和地边产卵,多集中在玉米茎秆较细、叶鞘抱合不紧的植株*近地面的第二和第三节叶鞘的内侧,可占产卵量的80%以上。 一头雌蛾可产3~5个卵块,每块有卵30~60粒,平均产卵180粒左右。由于雌蛾飞翔力弱,产卵较集中,*近虫源的地方,虫口密度大,危害重。卵期6~10天,刚孵化出的幼虫,不分散,群集叶鞘内侧,蛀食叶鞘和幼茎,一天后,被害叶鞘的叶尖开始萎蔫,3~5天后发展出现枯心、断心、烂心等症状,植株停止生长,矮化,甚至造成死苗。一原始被害株(即产卵株),常有幼虫10~30条。幼虫三龄以后,分散迁害邻株,可转害5~6株不等。此时,是大螟的严重危害期。幼虫经30天左右老熟,爬出茎外,在叶鞘缝隙间或枯萎心叶蚋化蛹。
防治措施
① 在冬季或早春成虫羽化前,处理寄主稿秆,压低虫口基数。
② 人工摘除卵块,拔除枯心苗(原始被害株),降低虫口密度,防止转株危害。
③ 药剂防治。掌握初见枯心苗和田间孵化始盛期,采用90%的敌百虫,或50%的杀螟松,或25%的杀虫脒,或50%的巴丹乳剂和敌杀死800~1000倍液喷苗,可获得较好的效果。
×